首页  部门概况  新闻动态  科技开发  成果转化  政策法规  党务思政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政策法规>>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正文
  •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地方相关政策法规 
     学校相关管理规定 

学校相关管理规定

关于印发 《南阳理工学院转型发展全面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2017-09-22 08:47  


 

 

 

南理工字〔2015〕26号

 

 

关于印发

《南阳理工学院转型发展全面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转型发展全面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已经学校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2015年5月18日

 

 

附件

南阳理工学院

转型发展全面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

 

大学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更好履行大学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为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强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南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应用性、互动性和市场化为原则,以服务南阳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层次推进和重点突破,积极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良性互动,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地、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助推学校深度转型发展,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无缝对接,切实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助力实现南阳“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改革创新活力城”、“现代产业强市”、“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二、主要目标

把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与助推学校自我发展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推进地方与学校互为基地、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实现校地、校企的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合作共赢;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倒逼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研究水平,倒逼学校建立、形成专业及专业集群动态调整机制,倒逼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倒逼学校培育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进而实现深度转型发展。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整合学校优势专业学科,打造专业集群,培养南阳急需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结合《南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实现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高端突破,加快制造业向集群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专业升级”的要求,学校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机械制造、计算机软件、生物工程、光电信息、自动化控制(机器人)、食品加工、电子商务、中医中药等优势专业集群。依据南阳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学校将在“十三五”期间增设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方面相关专业。

(二)与南阳产业、行业合作,协同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总结、形成、复制学校与九州通集团、理光集团等知名企业协同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南阳产业行业“定向”育人,培养“进入角色快、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培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强化在南阳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更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了解南阳、让更多毕业生扎根南阳。

(三)广泛开展校地合作,联合项目研发,科技攻关

通过政策导向,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畅通学校教师研发项目的成果转化管径,引导学校师生为南阳行业、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提供支撑和优质服务;引导学校教师的导师、师兄弟,形成科研团队,介入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学校与区域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引入优质资源,提升服务南阳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四)充分发挥“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作用,使之适应南阳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借助学校、地方、产业共同组建的“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平台,有效发挥“研究院”下设的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与信息工程、中药资源开发应用等13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功效,深度融合企业、高校、政府多方力量,进一步汇聚优质资源,打造、形成集聚人才、设备、信息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高地。

(五)利用学校面向全国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为南阳招商引资、项目合作

利用学校广泛的合作单位、校友企业、校企合作基地,通过学校和校友牵线搭桥,推动实施桐柏红叶山景区与中国城市建设第三工程局的合作项目建设,由中城建三局投资10亿元;利用学校“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地区重点城市单元的多个校企合作基地,积极向南阳推介招商项目、引荐投资企业,为地方招商引资、项目争取等提供支持;利用、发挥学校校友组织体系网的力量,调动十几万名校友资源,打造学校服务南阳招商推介的优质平台。

(六)利用学校自身的工科专业优势,支持县区职业教育提高、发展、升级,提升南阳产业行业职工整体素质

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南阳各县区均开办有职业教育机构和职业学校,由于受师资、经费、设备等多种因素局限,南阳职业教育发展不尽人意。我校将利用自身的办学实力,特别是工科专业优势,指导、扶植各县区职业教育发展,使之快速实现满足培养南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需求。

(七)助推建设南阳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打造更高级别的“众创空间”

我校“三融众创”空间即将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我校校友正倡导、筹资1.5亿元,创建“南阳理工校友创业大厦”。学校将积极引导,并主动探索,实现与区县众创空间的合作,引进投资集团,吸引与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相关的企业入驻,建成集聚教学、工厂(实习实训车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一体的南阳科技创新大学园区,为南阳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培训、指导和业务服务。

(八)依托国际交流合作优势,为南阳高考学生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服务

作为人口大市,南阳每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在6—8万之间。由于省内“985、211”等重点院校的稀缺,导致南阳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其有限。学校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资源,为南阳考生在国内外开辟学费低廉、入学畅通、质量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

四、战略举措

融合政府、产业、行业、高校三方力量,整合人才、技术、信息、文化以及设备等五大资源,以四大工程为统领,实施好本行动计划。

(一)项目合作工程

根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技研究开发和企业在成果转化方面的各自优势,针对区域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校企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等方面的持续、稳定和多层次合作,建立校企之间人才、技术、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提升区域企业竞争力和学校科技竞争力。措施包括:

1、协同创新计划

紧紧依托“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已有架构,有效整合学校的人力、设备和科研资源,与企业合作组建光电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生物化工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项目组,进行协同创新、技术研发、科研攻关与项目推广。定期向南阳市发布科研成果信息,优先向地方转让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携带技术成果在南阳创业,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

2、创新载体建设计划

加强校企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合作平台建设。调整试验设备、资源采购导向,从归属学科向服务项目转型。推动建设物联网与信息工程、高性能并行计算中心、BIM技术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推进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共建共享省市工程技术中心、省市重点实验平台和研发中心。与南阳行业协会合作,组建光电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南阳主导产业的政产学研联盟,搭建信息交流、项目合作以及协同创新平台,帮助南阳招商引资。

3、创新服务团队计划

以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采用人才互聘、项目合作、合作引进等方式,重点加强若干应用学科、特色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建成3-5个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具有标志性科技成果的优秀创新服务团队、10-15个校级特色创新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创新服务团队在科研攻关、项目服务以及成果转化上的优势,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

4、创业孵化计划

配合建设大学产学研园区,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种支持,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园区内转化;争取与学校现有专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型企业在园区内设立“分部基地”;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入园发展和人才进园创业,为宛商尤其是校友回归创业提供契机。

5、校地人才互动计划

与南阳职能部门协商,启动“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家企业进高校”工程,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计划选派一批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赴地方部门、乡镇挂职锻炼,到企业、乡镇参加科技活动,到街道、社区参加文化建设和社区建设;有计划外聘企业高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人才培养工程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推动学校与政府、学院与特色产业基地、专业与企业的有机对接,通过校地互动的合作教育,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学生就业体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措施包括:

1、学科专业优化计划

全面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按照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思路,紧紧围绕南阳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区域人才紧缺行业的需求,推动优化现有专业,强化专业服务南阳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优势特色鲜明、布局结构合理的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的良好对接。

2、校地联合培养计划

推动与南阳市重点发展单位(如中光学集团、汇森公司以及天冠集团等)广泛开展联合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校企共建一批较为稳定的校内和校外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和综合性的合作教育基地,统筹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就业。

3、继续教育计划

一是面向南阳党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管理与业务骨干、工作人员,开设干部自主选学、专业技能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培训项目,提高从业人员业务与管理水平;二是利用学院在工科教育上的优势,支持县区职业教育发展升级,培训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三是积极与南阳市教育局等部门开展合作,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四是积极与南阳市卫生系统等部门开展合作,培养各类进修生、中医中药学徒及乡村医生。

(三)文化建设工程

积极参与南阳文化建设,完成一批地方文化建设工程项目,使学校成为南阳具有较大影响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措施包括:

1、文化建设计划

整合学校人文社科力量,与地方教育、文化、旅游部门联合,积极参与地方文明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保护工程等建设;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为其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规划、设计和咨询。深入挖掘开发玉文化、张仲景国医文化、汉文化以及冯友兰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通过组织学术会议、跨区域的参观、考察调研,促进南阳文化与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吸收借鉴,提升南阳文化的知名度。鼓励哲学社科领域师生加强应用性研究,加强廉政文化研究,促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文化合作,提升企业核心文化理念。

2、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发挥我校文学、艺术、传播、软件等学科优势,积极融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成立文化产业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把南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四)社会服务工程

主动介入南阳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拓展服务社会功能,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扩大服务社会空间,通过校地融合实现学校在地方发展中举足轻重、地方全面支持学校办学的合作共建目标。措施包括:

1、信息咨询计划

组织校内理、工、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跨学科队伍,开展面向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战略研究,在地方发展规划、战略定位、政府管理、企业决策等方面,为南阳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提供数据调研、政策研究分析报告及政策建议。针对南阳市的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开展形势分析与预测、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与服务;开展科技信息、管理咨询、质量认证、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

2、医疗保健服务计划

依托南阳理工学院直属医院(原南阳市中医院)和国医学院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南阳市人民提供高品质的保健和医疗服务。与南阳市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保健和医疗产品。指导地方中药种植,精准扶贫,推动南阳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3、跨文化语言服务计划

依托学校的英语、日语、韩语、俄语等外国语专业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为地方有出国留学需求的人员提供各种留学信息,开展各种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个性化培训服务,为南阳学子提供更多渠道的优质对外教育;为南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提供外语服务。推动跨文化沟通研究,指导地方企业国际化经营,推动地方与国际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保障措施

通过建立校外、校内两方面的校地互动发展的机制和体制,保障学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不流于形式,扎实深入地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学校深度转型发展。

1、建立与各级政府的联动机制。深化与南阳市的全面合作关系,拓展与周边县市的全面合作,营造校地互动的良好外部环境。

2、建立与企业行业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校企双方位势差异,针对不同企业制定合理的合作方案,实现“合同化”项目管理,细化实施环节,逐步建立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3、建立与其他院校的联动机制。依托南阳资源,根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争取与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人才培养、科技项目、设备互通、信息共享等交流合作。

4、建立学校组织管理机制。各二级学院明确领导分工校地合作事务。建立校地互动网页,内容涵盖政府相关政策、企事业技术需求信息、企业联系方式、学校主要科技平台、学校科技成果展示、学校人力资源状况、可供转化的技术和项目等。

5、建立学校政策激励机制。学校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实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在考核实绩、晋升职务、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建立激励政策;落实分配政策,社会服务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按照政策自主分配,社会服务参加者根据实际贡献按比例提成,科技人员合理兼职学校予以承认;设立服务地方特别贡献奖,列入科研评奖项目,奖励一批推动校地合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争取社会资助合作建设平台经费,学校相应予以配套投入。

6、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建立评价机制,要把是否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尺,将校地合作的效果和成果纳入教师的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参与校地合作的积极性。

 

 

 

 

 


 

 

 

 

 

 

 

 

 

 

 

 

 

 

 

 

 

                                                

  南阳理工学院院长办公室         20155月18日印发  

 

 

 


关闭窗口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80号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南阳理工学院校地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