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接地气”的高质量应用技术人才
——访南阳理工学院院长姚锡远教授
【院长经典语录】
无德无以立人,不善无以亲民,乏智无以做事。 ——姚锡远
□南阳观察记者刁良梓 本报通讯员罗新宇
开栏的话:推动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省自去年1月启动了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以来,先后15所本科院校作为试点学校。如何通过转型,解决高校发展同质化?如何通过改革,破解学生就业难?河南日报开辟专栏,同院校一把手面对面交流,倾听教改一线的权威声音,关注高校转型之路。
南阳理工学院是河南省教育厅确定的河南省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就何谓转型、如何转型,记者近日专访了南阳理工学院院长姚锡远教授。
姚锡远认为,高校“转型”是指一所大学办学形态的转变,即办学体制、办学理念、学校性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发生根本变化。如学术型转为应用型,应用型转为技能型;不同性质的学校相互转化,如师范院校转为工科院校,医学院校转为经管院校等应视为整体转型。高校转型发展,是人才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可以破解中国高校发展同质化等问题,同时可以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
如何能使大学科学转型发展?姚锡远说,高校在转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风吹,要遵循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关注国人对教育文化的认同心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基点是内涵转型,尤其是培养模式的转型;转型要立足中国现实,借鉴域外经验,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体说就是要做好四件事:定其型、安其位、循其道、谋其事。
南阳理工学院如何向应用型大学方向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亲产业、进行业、融地方、求合作、共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姚锡远说,该校自升本后,就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定位为“植根南阳、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首先,是培养模式的转变与完善,学校先后3次修订和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与之配套的千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编工作。其次,学校以学研产用一体化为路径,开启校企合作,九州通医药集团、南阳汇森精密仪器铸造公司等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办了“九州通班”、“汇森班”等10多个校企合作班,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学校平均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实验设备,高标准建设起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基地)26个,实验室165个,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园和科技创新工作室,大大缩短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学校2010年全面启动了“星月计划”,教授到企业一线寻求合作、协同创新、实践锻炼,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为学生在校外实践实训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力配合了转型发展的需求。实行“星月计划”,深化校企合作引来了金凤凰。美国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投资近3000万元与学校共建GE智能平台自动化系统实验室、美国微软公司投入价值4000多万元软件与学校共建了Windows8重点实验室、德国博世投资160万元共建了汽车诊断中心、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投入400多万元与学校共建了河南高校首个校企共建的“云计算实验室”……近3年,南阳理工学院从企业获得科研经费3041万元。
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际、国内赛事中,南阳理工学院学生连连获取大奖,并成为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一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近几年,南阳理工学院生源质量和就业率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