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才优势坚持特色办学深化转型发展
南阳理工学院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
秋期刚开学,南阳理工学院11名小学教育专业应届本科生来到革命老区桐柏,开始在县实验小学和城关小学等学校走上教育实习工作岗位。这是南阳理工学院与桐柏县政府达成的校地33个合作项目中的其中一项,学生在这里顶岗(支教)实习,既能缓解桐柏县亟须小学教师的现状,又能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受到校地双方的欢迎。这仅是南阳理工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建校30年来,南阳理工学院坚持植根南阳、服务河南,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主动参与,融入地方,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换挡升级”。
南阳理工学院是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应用技术型高校理应成为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智力库’与‘动力源’。”南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邢勇认为,“在高校转型发展中,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不仅是我们服务地方、融入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兴业发展、赢得社会各界支持的必然要求。”
为积极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良性互动,南阳理工学院以《南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进行广泛调研,推出了“全面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学校围绕服务南阳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改革创新活力城、仲景故里、中原粮仓等发展战略以及支柱、新兴产业,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专业群、人才链与南阳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机对应和对接,凸显了工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吸引众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慕名前来洽谈合作,希望该校能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校企、校地合作风生水起。“全面服务南阳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推出后,先后有近百家单位选择与南阳理工学院签约合作。在实现县级产业转型跨越中,我们需要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唐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阳由衷赞誉校地携手发展:“学校多个专业与唐河产业发展关系密切,有许多可融合之处,专家与企业之间互来方便,多项问题可以就近解决。”9月19日,河南博晟检验技术有限公司选择与南阳理工学院合作,作为一家拥有1700多项检测资质项目的权威性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该公司决定2017年投入100万元对生化学院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必需的环境改造和完善的仪器设备,双方共建环境和食品检测实验室(NIT-博晟检测实验室),条件成熟后开展对外检测服务。“与南阳理工学院建立长期、紧密、有效的合作关系,在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获得校方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相信一定能够实现共赢。”董事长张永俊对双方合作充满信心和期待。
南阳理工学院主动融入南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共建南阳协同创新研究院;与北京中关村、南阳高新区协同共建“南阳中关村领创空间”,打造集聚人才、信息、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国家级众创空间“三融众创空间”、南阳电商联盟、“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引领、支撑作用。南阳市政府副市长刘树华充分肯定了该校在服务地方发展取得的成绩。“多年来,南阳理工学院坚持根植南阳、融入南阳、服务南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转型发展新机遇,探索、践行分类办学、错位发展和优势发展,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一体化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已逐渐成为南阳区域集聚人才、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能解决地方企事业单位科技攻关、技术研发难题,该校先后组建了工程结构性能监测与控制、智能感知与导航、发酵代谢工程、县域电商服务等121个科技研发服务团队,汇聚博士、教授300多名人才队伍,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接,解决他们的需求问题。南阳汇森精密仪器铸造公司是南阳当地一家民营企业,从2003年开始与南阳理工学院校企联姻、深度合作,先后设立每年20万元的奖助学金,开办了“汇森班”,与学校共建了研发中心和实验大楼,又为该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进行捐赠。“我们与南阳理工学院走上了一条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董事长徐通生表示,“公司今后将继续依托学校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推进企业稳步发展。”学校与张仲景大厨房合作研发的“仲景香菇酱”年销售额达5亿元,带动西峡香菇食品产业飞速发展,催生加工企业200余家,年产值近30亿元;先后与牧原集团、南阳王府、淅川川江缘、南阳艾制品企业等合作研发中医食方食材,推进“大健康大厨房”产业研发服务,助推了南阳“大健康大厨房”产业发展。
“我们将坚持不懈强化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之路,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为区域人才集聚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高地和服务社会的高地。”南阳理工学院校长刘荣英告诉记者,“作为地方高校,就应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作出突出的贡献。”